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336期 >> 004版 四季如诗——品味二十四节气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编辑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学习强国、新华社、中华气象报、光明网、济南时报

2022.03.05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综合自学习强国、新华社、中华气象报、光明网、济南时报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3月5日22时43分将迎来“惊蛰”节气,这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春雷乍动,万物复苏,蛰伏了一个冬天的昆虫开始苏醒。自此,树始绿,花始开,草长莺飞,春意渐浓春暖大地的欢愉如约而至,世界开始热闹起来。枝头春满,树绿花开。正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中所描述的那样: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此时节“数九寒天”结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正式步入“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仲春时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派浓浓春光,桃花、杏花、蔷薇盛放一时,枝头春意闹,春色美无边。

  “惊蛰”的由来

  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蜇虫从冬眠中渐渐苏醒过来,开始四处活动。“惊蛰”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派浓浓春光,桃花、杏花、蔷薇盛放一时,枝头春意闹,春色美无边。

  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的气候特点

  一般每年在3月5日或6日,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从惊蛰节气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时节。

  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以及“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等等,这些均为惊蛰节气的特征。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汉字说节气: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惊蛰之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

  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但是此时气温仍然较低,正处乍寒乍暖之际,“冷惊蛰,暖春分”,防寒保暖仍不可大意。

  “惊蛰”的物候现象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惊蛰前后,桃花盛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引出千媚百态。

  惊蛰时期的花信风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沾了雨意的桃花,水淋淋的湿,一律收敛起轻薄的野性子,沉静贞婉起来。浅浅的粉,从花瓣的最末端,淡淡地往里洇。洇至最深处,便成了无限温柔的一痕红。又或者,是美人颊上的胭脂,酿成了春天里最美的一盅酒,让人醉了。

  二候,仓庚鸣

  仓庚就是黄鹂,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鹰化为鸠

  古人称“鸠”为布谷鸟,因仲春时“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一雷惊蛰始 万物皆生长

  

  “惊蛰”要注意些什么?

  保健专家认为,“惊蛰”时节,天气虽日趋暖和,但气温起伏不定,容易造成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春捂”还是不能马虎,人们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适时增减衣物。

  “惊蛰”过后,人体肝阳之气渐升,养生也宜顺应这一规律,饮食注意顺肝益脾,令五脏和平,多吃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清淡食物,如银耳、莲子、山药、水萝卜、菠菜、油菜、芹菜、苦瓜等。

  起居方面宜晚睡早起,外出活动宜慢步缓行,保持心情舒畅,使身体、精神、情绪也能像春天那样,爽朗舒畅,生机勃勃。

  惊蛰至农事始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是万物生长的好时光,该种的农作物都可以开始种了。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时节。

  农谚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我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开始春耕。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水稻方面日均气温稳定在8℃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旱育秧。

  延伸

  古老智慧的当代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积淀。尽管时过境迁,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反映了一年四季变化。正是因为古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早期我国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

  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折射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除了科学性和社会性外,二十四节气还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对古今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也具有指导意义。充分思考和审视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挖掘其丰富内涵,与时代发展特点相结合,合理地加以利用,将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全文共3159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