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平潭时报  >> 第3945期 >> L02版 平潭蓝 返回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适中  缩小
张胜年:讲述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故事 责编


张胜年:讲述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故事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2023.11.10

  

  张胜年:讲述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故事

  

  张胜年(左一)和韩玉生(左二)向记者讲述南中港对台贸易的故事。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摄

  □融媒体记者 陈澜清

  说到平潭对台贸易,早在1978年,经上级批准,在平潭观音澳设立“台湾渔民接待站”,尔后又开辟了东澳港、南中港为台湾渔船停泊点。在此基础上又开辟了“对台小额贸易窗口”,作为民间经贸试点。一时间,平潭岛出现了对台贸易热。

  南中港位于平潭南海乡塘屿岛上的南中村,这个村是南海乡一个最大的行政村,面临海坛海峡南口水道,南接兴化水道,靠近台湾海峡,海上运输便利。

  关于南中港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对台贸易历史,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时任平潭县委书记张胜年同志。他于1987年奔赴平潭开启新的工作历程,面对贫困又闭塞的海岛,全岛走访调研,最后锁定南海乡的南中港,发现这里很适合做对台贸易集散点。

  南中港的对台贸易由此开始。据张胜年回忆,最多时南中港一天停泊的台湾渔船就达百艘左右,码头上堆积如山的红枣、瓜子、枸杞等各类农产品,一派繁荣。

  讲述者:张胜年

  人物简介:1945年10月出生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一个乡村医生家庭。1964年毕业于闽侯师范;1987年厦门大学自考毕业。历任闽侯县委副书记,平潭县委书记,福州市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福州市政府副秘书长,福州市贸易局党委书记、局长,福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迎着困难也要上”

  时隔33年,我再次回到平潭,是因为参加纪念老游击队员吴兆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暨《海坛英彦》首发式的活动。平潭的变化实在大,曾经岛上不仅没有桥,甚至没有电,现在不仅有了两座跨海大桥,还有一路畅通的环岛路,各种绿化树、特色的民宿,这哪里是什么“光长石头不长草”平潭岛,简直就是一座宜居岛、欢乐岛,我由衷地为平潭感到高兴,发展得这么好,成为了国际旅游岛,真了不起。下次我还要来走走,写写这个我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岛屿。

  1987年9月初,我赴任平潭担任县委书记,直到1990年12月奉调福州市直机关任职。在平潭任职三年多时间里,我对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这段记忆印象很深。

  从1988年5月至1989年夏秋之交,南中澳口开放对台贸易维持了近一年半的时间,带来了积极影响。它不仅大大缓解了当时平潭“会灾”压力,为最终平息“会灾”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也让平潭的民间资本迅速地积累了第一桶金,打开了平潭人经商创业的视野,带动了平潭航运业、隧道业等行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平潭标会“会灾”爆发,扰乱社会治安秩序。民间标会,最初是民间借贷融资和民间互助会的一种形式,那时,在浙江乐清沿海甚为流行。平潭渔民在转浙渔场时接触并带回了民间标会。随后,标会在岛内迅猛蔓延。到了1986年底至1987年初,“倒会”案件接连发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省市委研究确定调我到平潭任职。当时,在福州市委正确领导下,平潭县委县政府统筹规划,一手抓“清会”,恢复社会治安,一手抓经济建设发展。

  我到平潭岛,记得是1987年的9月初,秋风送爽,阳光明媚。但我的心情是复杂且茫然凝重的。登上船的刹那,遥对前方朦胧的海坛岛身影,心中掠过一闪念,我自问:“我将成为这个海岛的‘岛主’,它将给我带来怎样的挑战与难题?”这次进岛接任,我是孤身一人,没有我认识、哪怕曾经见过一面的某个人。陌生、孤独感油然而生。

  “当时平潭一年的财政收入不到2000万元,跟福州其他地市的财政收入相比,至少差了十几倍。”1987年7月,平潭被福建省列为全国重点扶持贫困县,这项“帽子”一戴,缓解了县财政的压力,因为每年有一大笔扶贫基金。平潭当时经济发展的机会少之又少,而偷渡、倒会潮、走私以及对台小额贸易海上如何管理等社会问题迫在眉睫。

  

  张胜年:讲述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故事

  

  1987年,时任平潭县委书记张胜年(左)和县长林文宝(右)在县台胞接待站合影。(受访者供图)

  “柳暗花明又一村”

  1987年冬季,我和几名平潭干部深入渔区、农区和几个小岛调研,每次都有不同收获。最后,我们去了南海乡。南海乡辖两个有居民的离岛:塘屿岛与草屿岛,离平潭主岛有10多海里。

  我们坐的是渔民的机帆船,在外海的风浪中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到达南海乡南中村的澳口码头时,码头上正停泊着四艘台轮。待到我们上岸,四艘台轮全都起锚开走了。

  当地村干部告诉我说,他们是做海上贸易的,看到您穿军大衣,说是领导来了,怕被抓,就开跑了。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地处僻远,是个监管的盲区;台湾渔民常来这里买些渔获和特产,做些小生意,常来常往,双方熟络了,互相讲诚信。

  听完情况汇报,我说,请你们转告台湾渔民:一、欢迎他们前来做生意;二、只要他们服从管理,规矩做生意,我们保证他们的安全;三、严禁武器、毒品等违法交易。

  调研结束后,县里召开会议,讨论当前“清会”和对台贸易工作。讨论的焦点是,在南中开放对台贸易的可行性和风险评估。

  平潭对台小额贸易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和省委已经给了平潭开展对台小额贸易的政策,最初是平潭渔民与台湾渔民在海上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

  在南中开辟对台贸易港并向民间开放,是一种尝试和突破,有很大的政策风险。做好了,是改革开放,做偏了,就是走私。然而,相比当时严峻的“会灾”形势与百姓的艰难困苦,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只能选择责任担当。

  最终,大家统一思想,会上作出三项决定:一是提出“清会”,二是积极引导群众把更多注意力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三是确定开放南中澳口,作为对台小额贸易交易点。设立管理机构,加强有效管理,运用好中央赋予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健康有序开展海上贸易。

  为了确保落实到位,派出一位县委副书记和一位副县长挂帅,驻南中组织实施管理。我的思路是,在当时,“清会”实际上已经陷入僵局,就“清会”议“清会”,是“盲人骑马”找不到出路的,只能跳出“清会”的框框找出路,“围魏”始能“救赵”。

  在领导科学中,有一种思维方式叫“逆向思维”,它能消除“只缘身在此山中”和“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视觉盲区,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些决策迅速扣转了整个局面。群众的注意力从追讨会账债务,转移到对台生意上来。

  “对台贸易让百姓快速致富”

  1988年1月,平潭县委、县政府决定开放塘屿岛南中澳口,准许台轮进入停靠并开展对台民间贸易。

  1989年1月,成立了南海乡民间贸易管理处,4月又成立了南中民间台贸管理处,依法负责南中地区民间对台贸易的管理和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台小额贸易呈现“万商云集、千舸争渡”的繁荣景象,对平潭对台贸易的鼎盛情景,那个时代的每个平潭人都有一段鲜活的记忆。

  台轮从最初每天几艘,到了1988年的年中,最多的时候一天停泊在澳口的台轮有一百艘左右。根据规定,台轮按每航次收取停泊费50美元,年收停泊费200多万美元。对台贸易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极大增加了县里的外汇储备。台胞和我们进行贸易交易,也把美金带过来,民间老百姓手里有钱了,当然高兴。

  那时,南中码头成了露天仓储码头,彻夜灯火通明。这里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运来的货物,其中最多的就是大蒜、花生、瓜子、中草药、香菇和茶叶等农副产品,都是平潭人到全国各地采购的特产,特别受台胞欢迎。

  当时监管结果表明,在南中的对合交易中,基本是单向的,输台的品种主要也就是上述的农产品、酒类、中草药等,符合对台小额贸易的政策规定,排除了走私台货的问题。

  随着群众在生意上收入大幅增加,标会的债权债务纠纷逐步淡化,社会治安迅速安定下来。特别是一些擅长经营的平潭人,跑遍全国东南西北,了解许多商情信息。平潭人利用对台小额贸易积累的第一桶金和商业信息,为之后的隧道业、海运业的起飞奠定了资本、信息、人脉等方面的基础,百姓因此而迅速致富。

  “1988年时候,南海乡连路灯还没用,家家户户也都还没用上电,每天天色稍微暗下来,整个岛就是黑压压一片片。”时任南海乡党委书记韩玉生对于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前夜”的艰苦条件记忆犹新,他说,随着对台贸易的开放,改变了整个乡民的生活经济状况,“村里通上了电,许多村民从传统的渔民开始从事对台贸易生意,鼓起了腰包,盖起了现代化的小楼房。现在南中村30栋现代样式的楼房就是在当时建起来的。”

  “当年的平潭如同一个‘小台湾’一样热闹。”据不完数据统计,1988年下半年至1989年上半年,进入南中澳口的台轮就达2578余次,台胞15400多人次,贸易总额约3000万美元。

  

  张胜年:讲述平潭南中港开放对台贸易的故事

  

  南海乡南中村的红瓦石头厝。柯建 摄

  “摸着石头过河,打开了视野”

  1988年5月,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启彤来岚视察,去了南中。现场群众放了很多鞭炮。袁书记很感动,说:“老张啊,台轮来得越多,说明你的成绩越大。”

  我听了也很激动,表态说:“谢谢领导理解!我们做决定时,没有向市委请示报告,主要是担心如果因此事出错犯错误,我们会自己承担责任。”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南中开放对台贸易始终没有红头文件,我们担当很大的政策风险!我们担当风险,总比眼看老百姓在会灾中混乱、受苦,好些。”

  确实,袁启彤书记的思想解放,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我们十分敬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他勇于试行给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松绑放权,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现在,他又如此明确表态支持我们的开放,为我们承担风险和责任,我们还能有理由退缩吗?我把袁书记的这句话传达给南中的干部群众,也得到干部群众的赞誉。三年后,袁书记再次进南中时,群众自发燃放鞭炮,夹道欢迎,表达的是真心实意的高兴、感谢和认同。

  南中澳口开放对台贸易的开放一直延续到1989年夏秋之交。平潭干部们也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中澳口开放对台贸易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风险。我们能摸着石头过河并取得一些成绩已属不易。

  通过南中对台贸易,平潭人民渡过了“会灾”难关,同时一批平潭人走出去,见识了外面的世界,由此开启了全国打隧道、出海搞远洋航运等新兴产业。

  临别平潭时,我几度登临君山顶,放眼眺望,岚岛天清清,海蓝蓝,岚光紫气,百姓安康。慰哉慰哉。

(全文共4271字)
分享到: